Photo Credit: Zero 日落 CC BY-SA 2.0 高雄,其實可以在「大南方計畫」中發揮亞洲新灣區的輻射作用。
聖誕佳節烘托家庭,救贖和寬恕的主要母題。社會寫實喜劇,聖誕療癒童話 《東京教父》充滿曲折巧合,當然更充滿希望,然而引人入勝的聖誕童話說來絕非原創,而是1948年由約翰.韋恩(John Wayne)主演,約翰.福特(John Ford)導演的經典作品《3 Godfathers》,故事講述了三個銀行搶匪照顧孤兒,變成了新生嬰兒不可思議的教父。
這的確生動地展現了他們的困境, 但可惜只停留在描述的層面,隔靴搔癢。三人充滿了危險和驚喜的旅途穿越了極為豐富的城市景觀,遇上了無情的中產階級,夜總會舞者和拉丁美洲非法移民家庭。我們觀眾看不到造成社會失衡的可能原因,所有問題似乎都歸結為純粹的個人因素。一番爭辯後他們決定先試著找到Kiyoko母親,而不是去派出所我們所住的旅館,創辦人Dung Le非當地人,卻因愛上Pù Luông的自然景觀而決定在此打造一個融合當地特色,充滿設計感及舒適安全的居所,餐點也是使用當地食材現做。
民宿坐落在梯田之間,在其中的任何一個角落都可以看到壯闊梯田,從房間的落地窗和廁所望出去,盡是一片翠綠。上山的路非常崎嶇,來回一共40,000越盾就可以體驗到超刺激的越野摩托車,還可以一邊欣賞當地住民的美麗高腳屋聚落。許多媽媽就算整體有/無酬工時較高,卻掙扎於表示「感謝」或視之為盡應盡的責任(註7)。
且當客觀條件產生變化(如男方獲得升遷或女方生產),女性更常是降低自身職涯發展優先順序以遷就外部變動的那方(註13)。舉例來說,德國總理Angela Merkel善用其科學專業與直接清晰的溝通方式,使之一度擁有超過70%的施政滿意度。更需要警覺的是全球疫情與不對等的家庭分工加乘下,對女性職涯發展可能造成更深遠的影響。就算男女雙方都有高等教育學位、甚或同為教職,女性仍較常負擔更多家務工作。
就算近十幾年來「新好男人」一詞的出現,似乎象徵著男性在家庭分工、或「父親」角色概念有所變化,但實質上,許多爸爸仍自覺做家事、照顧小孩是在「幫忙」媽媽,而非親職責任的一部分。近日美國一職業婦女Drisana Rios控告前東家因她得邊開視訊會議、邊照顧吵鬧的小孩開除她,即為一值得觀察的例子(註8)。
究其可能原因,仍不脫家務分工差異:美國史丹佛大學曾調查13所研究型大學、超過9000名全職學者,發現男性學者的伴侶較常全職在家,而女性學者的伴侶則較常同為學者(註12)。20世紀以降,全球女性就業率與接受高等教育比例大幅躍進,但女性仍是家庭內無酬照護(unpaid care)的主要提供者。倘若不分作者排名順序(all author),男性學者的學術產出增長幅度亦高於女性同儕(註11)。此一現象凸顯,雖然兩性對「女人外出工作」的態度愈趨開放,但是「女主內」(家務)的情形並未隨之減輕。
而無論國家發展程度為何,女性投入無酬照護工作的時間(四小時以上)皆遠高於男性(約一~二小時)(如下圖,註6)。全球確診、死亡人數日日攀升,儘管疫苗研發突破的消息不斷傳出,離實際治療仍有極大距離。前述兩項調查更發現,這段期間女性失業率較男性來得嚴重,尤其是未受大學教育的女性的就業率,更曾一度低於同類型男性11%左右,凸顯女性所擁有的經濟安全網相對脆弱。部分政治、媒體評論家則宣稱女性領導者較為謙遜、接受多元觀點、不受傳統領導角色侷限,或較願意讓科學專業引導決策等,是這些國家防疫表現相對較佳的原因(註3)。
而台灣在蔡英文總統的領導下,迅速成立疫情指揮中心並實施多項檢疫措施,成為鄰近疫情源頭,卻只有個位數死亡案例的國家(註1)。日前歐洲央行總裁Christine Lagarde接受《華盛頓郵報》訪問時,也幽默表示自己的「女性偏見」,讓她深切覺得那些由女性領導的國家,針對疫情所採取之政策與溝通風格「相當傑出」(註2)
丹麥首相Mette Frederiksen與紐西蘭總理Jacinda Arden在採取堅定迅速的防疫策略之際,也特別舉辦給兒童的記者會,展現剛柔並濟的一面。國際勞工組織(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 ILO)的2019調查報告顯示,全世界有超過六億名女性為全職的無酬照護者,為男性(約4000多萬)的14倍之多。
許多媽媽就算整體有/無酬工時較高,卻掙扎於表示「感謝」或視之為盡應盡的責任(註7)。近日美國一職業婦女Drisana Rios控告前東家因她得邊開視訊會議、邊照顧吵鬧的小孩開除她,即為一值得觀察的例子(註8)。非政府組織Lean In的民調也呈現類似結果:美國女性比男性每週平均多花7.4小時照顧小孩、5.3小時照顧長輩或生病的親屬、7小時處理家務,幾乎等同每週兩輪班多「加班」20小時,使許多女性精疲力竭(註10)。圖片來源:ILO, A quantum leap for gender equality: For a better future of work for all, 2019. 圖片來源:ILO, A quantum leap for gender equality: For a better future of work for all, 2019. 同一份報告也指出,相較「父職」身分對男性有正面幫助,「母職懲罰」(motherhood penalty,即女性因身兼「母親」身分,導致雇主認為其會以家庭為重,而給予較低薪資或傾向不雇用的情形)不只持續存在、甚至有惡化趨勢。倘若不分作者排名順序(all author),男性學者的學術產出增長幅度亦高於女性同儕(註11)。而台灣在蔡英文總統的領導下,迅速成立疫情指揮中心並實施多項檢疫措施,成為鄰近疫情源頭,卻只有個位數死亡案例的國家(註1)。
20世紀以降,全球女性就業率與接受高等教育比例大幅躍進,但女性仍是家庭內無酬照護(unpaid care)的主要提供者。全球確診、死亡人數日日攀升,儘管疫苗研發突破的消息不斷傳出,離實際治療仍有極大距離。
究其可能原因,仍不脫家務分工差異:美國史丹佛大學曾調查13所研究型大學、超過9000名全職學者,發現男性學者的伴侶較常全職在家,而女性學者的伴侶則較常同為學者(註12)。此一現象凸顯,雖然兩性對「女人外出工作」的態度愈趨開放,但是「女主內」(家務)的情形並未隨之減輕。
舉例來說,德國總理Angela Merkel善用其科學專業與直接清晰的溝通方式,使之一度擁有超過70%的施政滿意度。就算近十幾年來「新好男人」一詞的出現,似乎象徵著男性在家庭分工、或「父親」角色概念有所變化,但實質上,許多爸爸仍自覺做家事、照顧小孩是在「幫忙」媽媽,而非親職責任的一部分。
更需要警覺的是全球疫情與不對等的家庭分工加乘下,對女性職涯發展可能造成更深遠的影響。日前歐洲央行總裁Christine Lagarde接受《華盛頓郵報》訪問時,也幽默表示自己的「女性偏見」,讓她深切覺得那些由女性領導的國家,針對疫情所採取之政策與溝通風格「相當傑出」(註2)。就算男女雙方都有高等教育學位、甚或同為教職,女性仍較常負擔更多家務工作。且當客觀條件產生變化(如男方獲得升遷或女方生產),女性更常是降低自身職涯發展優先順序以遷就外部變動的那方(註13)。
文:陳立寧(社會科學研究者) 防疫女力的展現 「COVID-19」(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疾病,簡稱武漢肺炎、新冠肺炎)自2019年底從亞洲地區擴散開來,全球幾無國家倖免於難。對此,英國學者Supriya Garikipati與Uma Kambhampati蒐集194個國家資料,針對國家領導人性別與疫情發展,進行探索式經驗檢證,認為女性領導人在此波緊急情形中,的確反應較為迅速與果決,進而使得疫情發展相對於男性領導的國家不那麼嚴重(註4)。
而無論國家發展程度為何,女性投入無酬照護工作的時間(四小時以上)皆遠高於男性(約一~二小時)(如下圖,註6)。前述兩項調查更發現,這段期間女性失業率較男性來得嚴重,尤其是未受大學教育的女性的就業率,更曾一度低於同類型男性11%左右,凸顯女性所擁有的經濟安全網相對脆弱。
美國南加州大學於疫情期間對雙親家庭的調查顯示,約有44%的女性受訪者表示自己獨自負擔起照顧小孩的責任,男性僅約14%(註9)。以一般認為工作環境與氣氛較彈性開明的學術界為例,國際期刊《Nature》的評論指出,各領域的女性學者於疫情期間的第一作者(first-author)論文產出量,低於過往同期。
部分政治、媒體評論家則宣稱女性領導者較為謙遜、接受多元觀點、不受傳統領導角色侷限,或較願意讓科學專業引導決策等,是這些國家防疫表現相對較佳的原因(註3)在這其中,民主、自由也是得來不易,上一代替我們這一代爭取到民主、自由,我們在享受民主、自由的權利時,同樣就要負起守護的責任與義務。在疫情衝擊後的緩步復原狀態下,社群媒體上的跨國串連與數位外交不落人後,亞洲民主串連下的奶茶聯盟更不斷電。路透社東南亞編輯Matthew Tostevin 分享台北車站活動照片 台灣應積極協助爭取亞洲民主,軟實力與價值同盟是重點 值得關注的是,亞洲各國對於民主自由的追求與嚮往時常是推動民間自行發起社會運動的一大契機,從2014年新加坡部落客兼社運人士鄞義林(Roy Ngerng) 因控訴政府貪污而遭到通緝後落腳台灣、到2019年爆發的香港反送中運動、再到2020年泰國爆發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反政府運動,皆有一部分的抗議活動選在台灣舉行,無不是看中台灣在亞洲民主推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Photo Credit: 台灣數位外交協會 Photo Credit: 台灣數位外交協會 Photo Credit: 台灣數位外交協會 「奶茶聯盟」作為提倡亞洲民主第一個民間跨國聯合行動 回溯4月中旬推特的中泰大戰後,在推特上出現台、港、泰等抗衡中國「奶茶聯盟(Milktea Alliance)」,以及近期針對亞洲各地區爭取民主的過程所發起的#standwithHongKong和#standwithThailand等推特活動,皆是在社群平台上串連跨國公民的軟實力外交實踐,更成為提倡亞洲民主進程的民間實例。泰國自7月初發起示威抗議的活動後,特別在推特社群展現驚人的團結力,並將抗議政府的運動在網路串起數百萬則討論串至今。
推動亞洲民主聯盟與區域共榮的聲浪並不會也不應該停歇,在現今國際情勢脈絡下,亞洲各國應彼此合作發聲、聯合泛亞洲民主陣線,成為彼此之一大助力。正因為台灣也曾經走過一段爭取民主的歷程,過去民主運動人士的犧牲付出,讓台灣歷史翻開嶄新一頁,台灣人民對於民主的想像已一一兌現,對於現今年輕世代而言,自由民主已經成為一種普世價值,也就是如同空氣、陽光、水一般自然,且台灣的民主化成果更已獲得國際肯定,不只是成為所有台灣人共享的核心價值,而是成為亞洲民主推動歷程中不可或缺的舵手,並致力於成為與各國相互協助、發聲的平台。
這場在台泰國學生的抗議活動是由台灣推動泰國民主聯盟(Taiwan Alliance for Thai Democracy,TATD)舉辦,結合所有關係泰國當地抗議事件的人,活動現場約百人參與,其中參與的泰國民眾舉著「停止恐嚇人民」、「獨裁終覆亡、人民比昌盛」等標語,以示抗議政府在泰國的暴政。Photo Credit: 台灣數位外交協會 台灣數位外交協會在推特上分別使用泰文、中文、英文呼籲世界支持 《路透社》東南亞編輯Matthew Tostevin日前(16日)在推特上表示,這些在台北車站大廳進行集會的在台泰國人,他們的示威也是對那些相信亞洲自由和民主的人的聲援和支持,包含了香港、泰國、新加坡等地,皆是近期積極提倡民主運動的地區與國家。